小微强,则经济强;小微稳,则经济稳。
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小微是就业蓄水池,也是经济晴雨表。近年来,全球经济波动,内外形势复杂,小微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进一步严峻。
因为缺乏抵押物、数据分散、经营不具标准化,小微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数字银行,成为填补小微金融“空白领域”和“薄弱地带”的关键解题者——发挥科技金融与数字化优势,满足小微小额高频的融资需求。
数字银行服务小微的价值创造,在网商银行的年报中即能找到清晰的注脚。
4月30日,网商银行发布2023年年报,已累计服务了超5300万小微经营者。在2023年,网商银行坚持扩大小微贷款规模,较年初增长18.58%,6成以上的单笔贷款利息在100元以下,全年新增贷款客户中超74%为首贷户。
长尾小微仍需更多金融支持
2024年年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底,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其中,企业5826.8万户,个体工商户1.24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3万户。
据统计,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1.24亿户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占经营主体总量67.4%,支撑近3亿人就业。
中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2023年,受内需不足、外需下降的市场波动影响,小微生存处境尽管整体平稳向好,却也暂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市场需求不足,经营成本上升仍然是影响小微经营者的外部因素,以2023年四季度为例,小微现金流平均可维持时间仅为2.8个月。面临采购、人力、经营等成本压力,小微企业需要便捷畅通的融资渠道,来获得日常运营所需要的流动资金。
过去五年间,我国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以年均25%的增速扩容,利率逐年下降,小微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提升。
虽然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规模明显起量,但若着眼于更为广泛的个体经营者、农户群体,小微融资服务市场的结构化困境犹存。小微金融作为一项世界性难题,不仅要满足普惠口径下的百万、千万级融资需求,而且还涵盖几万、十万级的长尾小微需求。
长尾小微的典型画像,是小厂、街边小店、菜场摊贩、卡车司机及农户。传统金融作业模式难以广泛渗透的原因,一在需求端,长尾小微的融资需求往往呈现“短、小、频、急”(周期短,额度小,用款频,用得急)的特征,传统金融服务审批流程短则一周,长则一月,很难满足小微的需求。
二在供给端,近两年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水涨船高,长尾小微分布分散,要找到优质客群无异于“海底捞月”,而且长尾小微的数字化程度低,经营数据信息碎片化,金融机构难以识别其信用风险,从而给予准确的贷款额度。这导致,金融机构缺乏服务长尾小微的动力。
科技驱动,网商银行探索出新解法
实践证明,科技是唯一选择,也是解决小微金融难题的最佳路径。在AI、大数据、大模型能力支撑下,数字科技手段主要从两方面提升小微融资服务质效。
其一,提升识别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的效率和准确度,让小微金融风控模型实现高效授信决策;其二,提升机构与小微企业的信贷匹配度,基于个性需求改善服务触达和体验,增加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提升普惠金融科技水平,强化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主体等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质量。
作为一家专注小微的科技银行,网商银行将核心系统架构在金融云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量化模型等技术,对多维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识别小微客户各个维度的风险要素,形成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模式,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风控效率。
从使用体验来看,网商银行“长”在支付宝里,依托“310”模式(3分钟申请,最快1秒钟贷款,全程0人工干预),不管小微身处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支付宝,就能秒贷秒批,秒借秒还。
在“310模式”基础上,网商银行推出了“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数字产业链解决方案“大雁系统”,以及“百灵”交互式智能风控系统,客户逐步涵盖电商卖家、街边小店、经营性农户、供应链产业链小微。
“大山雀”通过光谱识别水稻、玉米、苹果等多种作物,并结合种植情况、生长趋势,预估产量和产值,从而给予农户相应的信贷支持。截至2023年末,“大山雀”可识别品种覆盖15大类农产品产业,全国范围内的169万种植户已获卫星信贷服务。
在服务超1000家品牌企业的下游经销商的基础上,2024年4月,“大雁系统”首次将AI大模型的知识抽取能力应用于产业链金融,目前搭建了包括汽车、医疗在内的9大产业链图谱,识别超2100万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汽车产业链上,已有超100万小微已获得信贷服务。
结合计算机视觉、人机互动、语义理解等技术,“百灵”能识别小微自主提交的合同、税票、店铺门头、货架商品等材料,通过识别和理解小微当前的经营状况,来判断其贷款额度提升诉求是否准确合理。截至2023年末,百灵服务超800万小微,平均可帮助小微提升贷款额度4.5万元。
三张AI风控名片在手,从网商银行2023年年报可以看到,小微金融依然韧性生长。
小微贷款规模同比增长18.58%,全年新增贷款客户中超74%成为首贷户,6成以上的单笔贷款利息在100元以下;
全年累计服务农村及县域小微超1000万,全年发放贷款增速前十省份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
全年累计为小微减免2.4亿元贷款利息,并为遭遇河北水灾、甘肃地震等灾害的1.5万小微提供纾困支持。
同时,作为全国工商联指导的“助微计划”的发起银行,2023年网商银行的政企合作也跑出了加速度。
34个省级税务局与网商银行开展银税合作,在多个省份的银税互动中,该行支持的小微客户数均排名该省领先地位;
全国23省(市)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网商银行建立合作,累计为110万户小微企业及“三农”客户发放担保项下贷款超1470亿元;
此外,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与网商银行联合发起“农户秒贷”服务,依托各自数据、技术、业务等资源优势,组合运用“大山雀”与隐私计算技术,将农户相关数据引入风控。截至2023年末,260万农户通过“农户秒贷”从网商银行获得贷款额度,有53.5万农户为首次从银行获得授信,78.3%的农户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下,他们都是以往农村金融难以覆盖的“毛细血管”。
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的同时,网商银行还通过挖掘小微企业的资金管理、增值需求,开辟理财代销等业务,推动了自身的稳健经营。年报显示,该行实现年营收187.43亿元,净利润42.03亿元。
网商银行已走到了第9年,不仅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小微金融之路,而且成为金融体系的助微助手。当下,技术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浪潮涌动,数字银行技术快速迭代,需要更多像网商银行这样的“鲶鱼”,与金融机构一起,通过技术的升级,让金融服务惠及每一个小微。
致力于分享最及时的金融行业资讯
企业信息共享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