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

五省38家小贷公司退出经营

新经济观察团2025/03/05270返回列表
进入2025年,小贷公司退出潮还在持续。作者不完全统计发现,2025年开年至今,江苏、内蒙古、四川、广东、广西等五省金融办已经取消了38家小贷公司的试点经营资格。
2月20日,江苏省金融办发布了三家小贷公司终止经营的批复,同意终止南通市海门区苏通科创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南通苏通科创小贷”)、南通市通州区恒晟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通恒晟小贷”)、仪征市群成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仪征群成小贷”)的经营资格。       

1月16日,江苏金融办还发布了《关于同意终止南通市海门区大岛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经营资格的批复》。这意味着,开年来仅江苏一地就有4家小贷公司退出经营。
而在2月18日,内蒙古金融办也发布了《关于同意取消10家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资格的公告》,取消赤峰市元宝山区永富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赤峰市元宝山区融昌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锡林浩特市瑞恒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伊金霍洛旗圣圆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满洲里市林发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满洲里市创大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多伦县信邦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阿拉善左旗国资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通辽市奈曼旗旺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通辽市开鲁县晟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10家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资格,不得继续从事或者变相从事小额贷款经营业务。             

同样,1月10日,内蒙古金融办发布消息,呼和浩特市兴银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兴光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济源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银都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大众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金蒙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义特格勒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祥泰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银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中网福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利得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金汇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裕景天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清水河县金百山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利仁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市汇金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小额贷款公司符合“失联、空壳”情形,且已由各盟市完成为期30日的名单公示工作,公示期内未收到公示主体陈述、申辩意见。
内蒙古金融办同意取消16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要求不得继续从事或者变相从事小额贷款经营业务。取消试点资格的小额贷款公司应当依法依规完成公司名称及经营范围的变更登记,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使用“小额贷款”“小贷”“贷”字样。变更后,公司依法继续承担相应的债权债务及相关法律责任。
也就是说,开年来内蒙古金融办已经取消了26家小贷公司的试点资格。
无独有偶,2月17日,四川金融办发布公告,同意广元市旺苍县佳铭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退出小额贷款行业。          
四川金融办表示,小额贷款公司退出小额贷款行业后,公司不得继续经营小额贷款业务,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使用“小额贷款”字样,营业场所等不得使用与小额贷款有关的标识。

同样,今年1月16日和2月12日,广东金融办发布六则公告,同意潮州市潮安区融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市曲江区宝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6家小贷公司注销小贷业务试点资格。        


而在1月9日,广西金融办也发布了《关于注销北海市威联得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小额贷款业务经营许可的批复》,同意终止小额贷款业务经营许可,注销《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许可证》。

从行业来看,伴随小贷行业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等问题,近年来小贷公司持续出清。       
监管方面,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并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行为,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范围及贷款集中度比例要求,对小贷公司的各类违规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其中,严禁小额贷款公司违规开展“通道”业务,不得出租、出借牌照,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主体提供放贷“通道”等等。         
数据上看,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57家,贷款余额7533亿元而在2022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958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9086亿元。也就是说,两年时间里,小贷公司减少701家,贷款余额减少1553亿元。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向新经济观察团表示,小贷机构出清主要是由于行业的相关监管政策,对行业乱象的整治,让行业逐步正规化,不符合监管要求的机构逐步退出市场。当然也有部分平台从合规和杠杆率等方面考虑,主动将零售金融业务迁移至消费金融主体。金融监管趋严后,行业步入正轨,调整逐步到位,机构数量和贷款规模将趋于稳定。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均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返回列表
投诉建议

投诉与建议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0512-36606275
17768080505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公司名称*
部门
姓名*
电话*
邮箱*
咨询事项

投诉与建议

姓名*
电话*
公司名称
部门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