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躺平”的银行总行

数说的述说2025/05/12205返回列表
这是一场无人担责的“安全竞赛”,“不敢决策”与“只提风险”的现象在银行总行蔓延。简单来说就是领导对于业务不拍板不决策,最后做不做上会说了算,大家说行就行,“我”不表态。然后中后台就是“只提风险”或者是只提示合规和信用风险,风险提示一定有监管制度和市场数据为依据的,‘我“就负责风险提示到位,具体做不做领导和业务自己看着办。
在强监管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夹击下,不少银行总行的决策机制正陷入这种“怪圈”,最后导致业务部门被迫在传统赛道上“躺平内卷”。
监管鼓励创新的政策看似不断出台,但落到执行层面,总行前中后台的协作链条却频频断裂,业务部门提出新方案,中后台搬出十年来的旧文件逐条比对风险,领导层因“责任归属模糊”而反复上会讨论,最终结论往往是“谁提业务谁担责”
于是,业务部门的选择只剩下两条路。要么硬着头皮设计同质化产品(比如降贷款利率、提存款利率),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要么彻底放弃创新,用“低风险但低价值”的传统业务应付考核,将指标压力转嫁给一线网点,反正最后就是一线承担所有。
这种“不犯错就是胜利”的保守策略,看似规避了风险,实则将银行拖入了更深的低水平竞争困局。
01、为什么总行成了流程正确的机器
当前银行总行的决策困境,本质是权责失衡下的集体防御心态。一方面,监管政策日趋复杂(如供应链金融、绿色信贷等新政与旧规存在交叉甚至冲突),领导层对新兴业务缺乏认知深度,担心决策失误引发问责,于是“上会讨论”成了风险分摊的仪式。只要流程合规,结果如何反而不重要。
另一方面,中后台部门在KPI压力下,逐渐异化为“风险扫描仪”,他们不需要为业务增长负责,只需确保每一份报告里列足了潜在风险,至于如何解决问题?那是业务部门的事。“多提一条风险,少背一口黑锅”的职场生存法则,让中后台的职能从“支持者”变成了“旁观者”。
大部分银行的业务部门选择“理性躺平”的自救。当创新成本远高于收益时,业务部门的选择变得极其务实,与其花三个月设计一款可能被否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不如直接下调贷款利率、拉高存款补贴。虽然净息差被不断压降,但至少能快速完成短期考核指标。这种“内卷式创新”不仅消耗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还让整个行业陷入“产品雷同—价格战—风险累积”的恶性循环。
实在不行怎么办?大家把科技推出来,搞点大模型、大数据的”假把式“,反正这个就是花钱的,因为没啥用所以也很安全。
02、从央行供应链金融新政看协作可能性
近期,央行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银行发展多样化供应链金融模式,严控核心企业风险敞口,同时保障中小企业账款支付。我们就以这项政策若想落地为例,说说总行前中后台打破“各自为政”的僵局。
业务部门不能只盯着监管文件的字面要求,而需深入解读政策意图。例如,《通知》鼓励“基于订单、存货的动产质押融资”,前台应主动调研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真实需求(如账期缩短、融资成本降低),而非简单照搬模板产品。同时,需将市场反馈转化为“中后台听得懂的语言”,比如,向风险部门说明“核心企业动态白名单制度”(山东已有类似财政奖励试点,股份行也尝试尝过甜头)如何降低信用风险,而非一味抱怨“政策限制太多”。
中台部门需超越“合规检查员”的角色,成为业务与监管的桥梁。以《通知》中“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不超过1年”为例,中台可联合科技部门开发动态监控系统,对超期交易自动预警。同时,参考上海票据交易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经验,设计标准化操作流程,减少业务部门的试错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台应主动梳理新旧政策冲突点(如部分区域财政奖励与全国性风控要求的矛盾),提出“过渡期解决方案”,而非将问题抛回业务部门。
后台部门(如科技、运营)需跳出“系统维护者”的定位,用数据能力为前中台减负。例如,建立全行级供应链金融数据库,整合核心企业历史付款记录、行业结算周期等信息,帮助前台快速评估客户资质;通过API接口对接第三方物流、税务平台,自动验证贸易背景真实性,降低人工核查成本。
最后还是决策层需明确“创新容错”与“问责边界”。例如,对供应链金融试点项目,可设定风险阈值(如不良率不超过1.5%),在此范围内允许业务部门灵活调整。同时,将中后台的考核指标从“风险提示数量”转为“解决方案采纳率”,迫使协同机制真正运转。
走出低水平内卷的本质是需要一场“责任重构”。 银行的“躺平”,从来不是员工缺乏能力,而是制度设计压抑了动能。
当“不犯错”比“做成事”更重要时,总行自然会沦为“内卷发动机”。
破解之道,在于重塑前中后台的权责关系,让业务部门敢创新、中后台懂业务、领导层肯担责。“要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市场”,但这一技之长,绝不是靠“降息揽储”的零和博弈,而是靠从总行到一线的高效协作与真正的价值创造。
返回列表
投诉建议

投诉与建议

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

0512-36606275
17768080505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公司名称*
部门
姓名*
电话*
邮箱*
咨询事项

投诉与建议

姓名*
电话*
公司名称
部门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