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个消金群里最热闹的话题就是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收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要求个人放款利率降至20%以内。目前已经被多个消金公司相关人员非正式求证,基本是今年6月完成新增利率压降至20%,明年6月将存量完成压降。
目前整体情况是餐饮娱乐有所恢复但大宗消费低迷,降低消费成本无疑将提升消费意愿与能力,整个社会层面消费恢复和扩大消费要从降成本着手。做好“降成本”文章,要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除了做好能源、食品等关键领域的保供稳价以外,的确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要切实降低消费金融成本是一个方法,但可能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连续的降低对客利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政策。比起动辄年化4个点甚至3个点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产品,绝大部分的消费金融公司从获客成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甚至风控成本都不占据优势,21年下半年,随着监管的明确要求目前主流消金机构的综合利率都已控制在24%以内,但仍有不少机构存在超过名义利率24%、但综合利率在36%以内的实际情况。
刚咬牙完成或者计划完成万米跑,紧接着又来个马拉松。监管政策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消费金融公司无疑会被逼着与监管机构玩起名义利率和综合利率的游戏。
消费金融公司的获客难
消费金融信贷收益模式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年化利率的制定存在诸多变化。大疫三年,相比较风险暴露,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挑战可能反而是获客成本。首先以四大行为首的商业银行入局消费金融市场,基本上目前主流的国有、股份制以及部分领先的城农商行都有了自己低息的全在线消费信贷产品,而且疫情后逐年给分支行下达递增的高额指标完成率,于是消金公司的部分存量优质客户被银行快速替代,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客户填平补齐的基础上新增。
从自营获客角度来说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已经不用奢望银行的主流客户了,可以武断的说还会持续流失。消费金融公司线下建设团队始终是个争议话题,任何一个号称直营线下获客的消费金融公司我认为都是“臆想”,顶多是一二三四级渠道变成一二级渠道,非常简单的逻辑就是消费金融公司怎么都无法与传统银行机构比人员、比机构,就算几千个人的规模散到全国真的只能干干获客收单的事情,把人投入到面签环节实际上比自欺欺人的获客团队要更实际一些。
从平台角度,BAT等头部互联网平台的优质客户也不会导流至消费金融公司,联合贷和助贷已经是商业银行成熟业务。腰部及以上的互联网平台可能考虑资金的多样性还会保留消费金融公司这样的资金渠道,可以说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绝大部分是靠着这些平台活着的,也只有这些具有场景或者综合经营流量,且打一些综合利率擦边球的平台才能保障消费金融公司实际利率下降。但平台可不会因为监管对消费金融公司下手而降低引流范围,所以如果20%综合利率执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今年又可以说肉眼可见的减少了。
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难
可能会有人说,不是在抖音上也会看到消费金融公司的广告么,消费金融公司线上自营不香么?的确信息流投放是消费金融公司自营产品的主流的投放方式,尤其是视频信息流是最大头,其用“通过这些获客渠道进入的用户多具有意愿,如近期正好缺钱,然后看到此类广告就去点开注册。”这类客户质量相对来说也是最好。但这也是最贵的,非常简单的逻辑抖音和快手就是玩引擎和定价模型的,对于已经追求流量变现的视频平台来说,消费金融和他们比算数据账的能力还是要弱不少的。实际上,消费金融产品每位用户的获客成本早已迈过2000元大关,“我们平台一个CPS(最终放款交易的客户)能达2500元,甚至更高。1000元左右的cps是2020年的成本。”某消金从业人员透露,近3年的时间里,获客成本翻了2—3倍。没有流量就没有放款,巨额的流量成本倒逼消费金融公司提升利率。
下文算一笔自营的获客账,任何一家合规的消费金融公司都遵循以点扩面的动能定理来管理每个客户的信贷生命周期,最终目的是获得客户生命周期利润,例如循环类产品信用卡注重生命周期管理。长期限循环类信贷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年化利润模型公式如下:客户生命周期利润 = 生命周期收益 - 获客成本 - 资金成本 - 坏账成本 - 经营成本(注:经营成本包含人力成本和其他成本,此公式不包含税收成本,计算是以年化率为计算结果展示)即使消费信贷的年化收益率是 36%,如果获客成本超过1000元,其中年化获客成本率超过20%,如果真实是超过2000元的一个获客,可以说消费金融公司就是为流量打工的。
利率压降特别是持续利率压降加剧考验了消费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背后包含着获客、运营、风险、资金等成本,要么说一套做一套糊弄监管,要么倒逼消费金融公司再算精选账压缩运营成本(其中大头是数据)和提升风控识别能力(但这个和获客成本是反向的双刃剑) 消费金融距离舒适圈越来越远,行业也将越来越卷,但总会有在市场中跑出新的模式的胜利者。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致力于分享最及时的金融行业资讯
企业信息共享互动平台